
全文总计3,989 字,阅读时间约为 21 分钟。
经过自己多次审查,因为可能由于思维方式个体差异以及表达不够准确,发现有不少可能存在误解的地方需要进行补充说明于是采取类似Q&A的方式来进行解答,以下排序规则基本遵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式进行排序即:上面的是比较宽泛的问题,排在下面的是更具体地疑问。以后会不定期进行更新。
Q:世界观里面,提到了你自己的认知里人类的种种苦难来源于私有制,怎么理解?
A:私有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物质分配方式(常见于私有制企业以及少数持有大量物质),更多的是一种方式、意识形态是被世界本性或者本来的自然法则赋予人类的自利性所影响。举例说明:家庭中,某人掌控家庭经济以及通过ta”自身“塑造了家庭的社会地位,以此来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操控。对于社会个体,表现为,对于社会资源的争夺,采取想尽办法来获得更多而不考虑他人乃至社会。如:自己渴望通过学习/婚姻/运气成分使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变高,财富等物质积累远超他人达到”阶级跨越“。这样的意识广泛且牢固的存在于人类之中,我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可以称之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当然在这样的评判机制/意识形态下,获利的人可以收获巨大的存在感和幸福感)。”私有制“是我个人对一种现象的不够准确的阐述,一两个词难以概括我的认知,所以我需要对它进行解释。
Q:既然你讨厌私有制,那么私有制这样的意识形态更浓郁的资本家/有权势的人,那你也是特别厌恶他们?
A:并不,我讨厌的是这样的意识形态/思想/所奉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人只是这样“意识”的载体罢了,我不轻易玩站队那套,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工人/穷苦人民/打工人等心生亲近,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富人/“上层”就厌恶他们,经过我的观察有极大数量的人并不是厌恶“王侯将相”,而是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心理也保有一丝“愿望”成为“人上人”,他们是这样意识形态的最坚定的拥趸。我目前并不是要做什么,我的目的是让自己不这样,有自己的路可以走,所以任何人身上我不去批判他们的这些我讨厌的“意识形态”,我更希望去学习/了解他们哪些特质可供我学习。
Q:发现你讨厌的东西都有时候指向与自利,你认为自利是错误的吗?
A:并不是,自利可以称之为生物能够稳定运行的本源,为了存在自利是必要且有用的,之所以能存在于广泛天地生灵中就是因为它有其有用的部分。对于人类也亦是如此,而且正因为有这样的自利基因的存在族群也逐步的在发展更先进的生产力,这些积极部分必须得到肯定,但人类社会相对于其他动物组织架构来看极其复杂,并不是吃饱穿暖活下去就是幸福,不同人性格迥异且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同一套标准在不同人身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简单粗暴的去应用利己,或许自己是受利者的同时也是受害者,所以我认为更需要一种细化的利己即:“精致利己”(暂无找到更合适的词语代替,我对它的定义与大众不同,之后会在博文中解释。
Q:有时候你自己称你自己相当于在修仙,“改变提升自己”,按照常规修仙观,你认为人是否应该丢掉人的“情欲”追求一种“高尚”以及“脱俗”感?
A: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追求的一直是可行性,我并不是在空想而是把它落实。情欲在我眼里不过就是,个体在生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模式/趋向的行为,为方便区分便贴上各样的标签以供识别,而某些不可理解的些许行为或许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很多发明以及点子并不是”循规蹈矩”可以诞生的。总之“情欲”并非阻碍人类发展的绊脚石,而是一种调味剂,可以增色而且有利于自身发展。从逻辑上来说,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阻碍的,它并不能和一些事情构成因果关系。
Q:你说自己想不明白很多感情做决定的事/人,那么你是否认为“感性”是不好的?
A:并不,相比较于感性我更倾向于使用情绪/感觉主导这样的词汇,它并非没有”理性“而是主导关系,且我并不认为”感性“和”理性“对立,相反我认为是互相包容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性从另一侧观察也是一种理性,理性亦然。详细的观点将会在不久后以单独博客给出。我只是单纯的不想用感觉来做我人生决定的指挥官。
Q:你经常进行思考并总结一些道理还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你是否认为自己正确无比且自己掌握了真理,想要让世人”开明智“?
A:并非,我思考总结的道理仅仅是基于自己的视野以及经历做出的总结罢了,主要目的是指导自己,而非说教别人,如果有人感觉到我不经意的道理输出的时候有“说教”倾向,那基本上是因为自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直出且省略了很多词汇导致的。真理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谁,更多的是“求索”,而非直接就可以得出,而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像一些科学公理定理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个人的力量及其有限,所以其实心理很希望能与别人沟通,不论是否尖锐戳到自己痛点(前提是真的,如果一些观点参杂其他因素会让我误判从而陷入思维逻辑困境,虽然“伪装”或者“不那么真”也其实是一种真(真的是假的)),求知求索就是自己认知理论一直重构的过程,所以我更喜欢直言直语而不需要别人担心ta说这些话会让我产生“情绪”,因为自身内心世界和逻辑理论丰富以及有坚定的三观的原因,我不会产生什么波动。
Q:作为一个I人你居然渴望社交,那么和大多数人喜欢的社交有什么区别?
A:大多数人喜欢的社交可能更多的是“增强”型,即:通过社交获得更多自己某项强项所需的能量(如,相同爱好社交)会让他们有一种认同感,原来你也xxx的惊喜感就如他乡遇故知那般,而且人类多种多样,这样的社交可以提供新鲜感,再往后发展可能就是观念的认可以及对ta人品的肯定,也就可以发展为好朋友那一类所以在初遇的时候,如果发现聊不到一起去就会主动远离。我的社交如果非要说也可以归为“增强”,但更贴切的是“补弱”,虽然我也会为遇到相同爱好的对方而欢呼且想珍惜这段关系,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巨大的欢乐。但自身更渴望通过社交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见识到不同的世界以及别人眼里的自己,这些涉及我个人终身目标以及幸福感。虽然我也知道正常且合理的社交一般不会直接到达我想要的目标,得先从“共同语言”入手,但社交经历的匮乏以及自身的渴望(约等于沙漠里看见水源的人)导致自己在实践中表现十分糟糕。自己想象中通过社交达到的效果如一个凡人突然被授予神力那般令人欣喜,因为自己的不再是井底之蛙至少换了个小水塘。
Q:既然谈到了社交,那么有哪些社交中的表现你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
A:算是冷知识,如我传递早上好之类的问好语句,那么表明真的在问好(或许可以理解为另类的关心或者理解为想看看你是否还好?)而非出于礼貌,如果不发问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不想问好至于原因之后再讲。因为自己其实需要各种语料来丰富自己的”数据库“我并不惜字去谈论任何话题(无非对方觉得诧异或者难以理解/接话罢了),所以倘若我开始对上面的内容沉默,大概率不是我不感兴趣也不是单纯的诧异难堪,而是基于自己的谈论方式小众所输出的”言语“在即将输出的时候会经过大脑判定”不适合输出“,因为会造成歧义,而且我也知道对方输出一段话的目的和我存在个体差异举例说明:如果对方只是正常聊天聊着聊着提到了某个事情或者观点,我并不了解对方是想要就事情/观点讨论还是单纯的就是想到了说出来罢了,虽然我很喜欢和别人交换意见但出于现实考量,我会把我的观点憋在心里(我也没学会合适的表达,或许也可以提出而更让人接受但我还不会这么做,所以在沟通时见不到”你怎么看“,”你呢“这样的讨论邀请关键词之前我不会过多的输出观点,而且大多数人是不太喜欢交换意见这样的事情,太耗能(哪怕别人已经认为我很严肃,这已经是我进行克制自己”观点“不外溢的结果)。这些原因就导致了我有时候会沉默,并不是不想谈论,准确的来说是不知道说什么”合适“而做出的一种”避险“行为,因为我一直提到我珍惜每一次社交经历,从现实考量我并不希望某次不合适的表达而很早的断送(虽然控制的依旧不好,但还有其他原因)。而我和他人有所不同的一点还有就是,如果对方的表述里透露出某种状态如”负面“,正常情况下我都想去了解并想办法帮助(基于人生观)无论是提供不同视角去理解疏导或者出谋划策,如果询问相关事项那就是想提供帮助而非单纯问问,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个人当时在那emo,我问ta怎么了,ta说没事我直接一个断交的原因,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是”敏感“了。其他的诸如,长时间不联系和关系远近亲疏是没关系的,单纯是社交困难以及认为社交过程中需要给双方一定独处时间罢了这些问题在社交篇阐述过就不再赘述。
Q: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优点?
A:自我2021年出生(我自认为我的出生在2021而非其他,因为那是我自己开始指导自己成长的元年而非随波逐流听从长辈以及“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很多方面纯粹就是个孩子,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优点(或许他人能说出来几个),缺点也有,不合适的点更是一大堆,以后会单独做一篇文章论述。
Q:你对别人认为你过于严肃有什么看法?
A:我本来不想谈论这个话题,因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成长的“思维”已经有些深入骨髓,很多都是不经意(但不代表不可控),改变需要一定时间若别人的指导下肯定会更快,但自己从现实利益来谈,基本上是没有任何魅力和社交价值的,仅有的一些有意义的点还和某些特质高度捆绑,别人是不会付出精力和时间去做这个的,肯指出我的不足已经令我心生感激,所以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改变就不太想谈,谈了也没啥用。目前的计划是,用严肃来打败严肃,从而自如的消除这部分负面效果,即:在每次语言输出之前,对句子进行审视是否参杂一些不利于当前的元素如感悟感受等,对这部分进行剥离未必可以让我变得“诙谐”但至少可以从严肃改变为:正经,算是一种改变,之后的改变再做讨论/计划。从年少时期的被动严肃再到现在的主动严肃,是隔绝了太多与人相处的机会,日后再写一篇论述。
发布时间:
最后修改时间:
修改日志:
这是一条匿名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