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46 字,阅读时间 8 分
好久不见,这个博客差点要死在我手上,其实就是懒癌发作,不过对于事物的思考永无停歇。今天呢写一下我很久以来比较感兴趣的一个东西,就是大家群里面经常能看到的那个“收到”。
其实,我比较早接触到收到的时候还是比较早的,高中期间根本不是群里面传递信息,而上了大学,开始建群转发各种通知的时候,“收到”这个词算是见的越来越多。那时我还是那种桀骜不驯的小青年,本身自己就是反权威,基本上敏感度拉满,会觉得发收到这个词的人很“装”,看到不就行了,非得说一个收到显得自己重视这件事吗。
这样的价值观从小大概伴随到我本科毕业之后开始逐渐”重生”后直到大概研一研二的时候,才猛然有了转变,其实真要说什么时候变了的,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我的改变是从诸多小事、思考开始的。这里提一嘴,我读研期间的大导师,在开组会或者谁给他发消息的时候,他都会发一个收到或者ok的手势,当时觉得这个老师还挺讲究,至少相当于通知都看了。这种感觉持续到,我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一些人之后,比如我发个什么消息,对方长时间不回的时候,自己就会猜测是发生什么了,是否看到我的消息?这个时候我想起之前群里面看到的收到,以及导师发的ok,我才认识到,之前我认为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是多么的荒唐可笑。我不得不庆幸我是一个厌恶双标的人,生活中无不一直审视自己是否双标,我很高兴,我会把我之前的这些“脏东西”挖出来直面它。
在此之后,自己做事也越来越“繁琐”,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其他场景,只要是交流均会给对方一个反馈力争成为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其实真说起来这样的行为图什么?让对方感到舒适?还是单纯自己卑微?我觉得都不是,我认为这些事,这些沙一点点聚下去迟早能把完整的我塑造出来,本质上还是自己对自己的个人品质有要求,不满足自己现状想要一直去改变、提升罢了,至于这样的行为方式是否真的代表着所谓的“礼貌”可能我都不是很在意。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纳闷了,这不是跑题了么,主题不是说什么尊重乱七八糟的么怎么扯到收到上面了,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国上任总统拜登说的一句很有名的话了“你不能只在胜利的时候说自己爱国”,此话在互联网广为流传被誉为“登式”。可以看出来其实讽刺、指责的是那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们,再深挖一下那就是双标在各领域的体现。说起来我其实不愿意提起双标这个词,在我看来所谓双标根本不是双重标准,双标的那些“人”不也就是为了自己么,或是为了虚假的道德优越感来维持自己“正向的情绪价值”,毕竟所谓基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动物如此人类也是如此,做一些为了自己“好”的事天经地义有什么问题。
绝大多数人这么做当然没问题,毕竟这就是世界法则、真理,只不过大多数这么做的人,可能意识不到:个人品质这些东西,自私的人是不配谈论的。如果我问别人,你觉得对方尊重人、尊重你是不是好事,他们都会说这是好事,很喜欢,然而,但从尊重来看的话,并没有那么容易获得,或者说你获得的“尊重”没那么纯粹真实”。你在一家店铺,导购或者推销员对你点头哈腰这是不是尊重?自己在打电话联系社会层次比较高的人的时候用的“您”这样的称呼是不是尊重别人?恋爱前期,追你的人细致的为你考虑是不是尊重?尊重从何而来?是觉得自己地位低需要对上位者卑躬屈膝还是觉得每个个体都应该平等对待?平等对待前提就是“审视自己”,我遇到过很多人,说自己讨厌被忽视感受,讨厌对方在谈论的时候已读不会冷暴力,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后,可以发现,他们只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想要这样的对待”,有时候讨厌冷暴力什么的人往往又是施暴者,只不过他们不会思考、在意这些事情,因为他们的行事准则是:“我感觉到不高兴不满的事情那就是不喜欢”,深刻剖析会发现这种价值观的尺度是由“个人主观感受”来做判断,不客观且感性。